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经济新经济

12个首席经济学家谈当前6大经济问题

2020-03-19来源:陈溯原创作者:国是直通车栏目:新经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黑天鹅”给全球带来冲击,中国经济也按下暂停键。这一年,中国还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任务。中国经济如何突出重围?2020年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后期政策应如何发力才能提振经济?看看首席经济学家们怎么说。

12个首席经济学家谈当前6大经济问题

2020年经济增速预测

16日公布的数据已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体现出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部负增长,一季度数据的回落已可以预见。

但对于后续经济增速,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或现V型反转。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认为,中国经济一季度或将只有1%的增速,后续政策力度势必加大,下半年增速或超7%。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疫情消除之后,被延迟遏制的某些需求将反弹,经济必然复苏,季度GDP增速会出现V型反弹。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广义的V型形态。乐观情形下,3月起复工复产进度快于预期,GDP增速将自二季度起补偿性反弹,此后维持在超过潜在增速的水平,全年可望实现5.2%增长。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的预测则更为悲观,认为一季度整体经济所受冲击较大,可能会拖累全年GDP增速放缓至4.8%,但2021年GDP增速有望反弹至6.2%。

海外疫情影响外需,反向冲击影响几何?

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与全球疫情发展密切相关,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全球化步伐受阻,冲击全球经济,进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二次风险。但反向冲击有多大?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及其团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在于海外疫情扩散的负反馈效应。一则,出口将面临三重压力,即内外供给短缺以及外需萎缩;二则,以科技为代表的新基建可能会因为全球产业链的疫情冲击而受到负面影响;三则,疫情叠加原油价格战,国内PPI通缩形势可能将更加严重对企业盈利等方面都将造成不利影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则认为,对中国经济来说,决定变量是内需而不是外需。此外,由于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同向变化,如果全球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生产正常的情况下,反而可能会增加对一些出口品的需求,跨国旅行需求热度下降会带来逆差的下降,这对中国的GDP是正向影响。因此,除非疫情的演变出现极端情况,否则预计海外疫情蔓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本可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的确在下降,出口在GDP中的占比从35%降到20%附近。不过也要注意到,我国一些制造业行业的外需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例如,家具行业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达到53%,计算机等IT产品的依赖程度也有35%,纺织服装、电子产品达到20%以上,机械、金属制品、橡胶塑料等产品依赖程度都在10%以上。海外疫情发酵,存量的欧美经济边际下行,反过来影响我国外需,全球经济共震下行的格局很难改变。

一季度受挫,消费能否再撑全年大局?

从中国经济的季节运行特征看,一季度主要是由消费驱动,受疫情影响,春节消费表现低迷。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春节为一年之中消费旺季,疫情导致居民在春节期间的旅游、餐饮、文娱等活动迅速收敛,这必然对今年的消费增长产生不利影响。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的经济贡献率达到57.8%,疫情必然会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阶段性负面压力。

关于消费对中国全年经济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疫情过后,消费可能会出现补偿性的快速反弹,长期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

汪涛表示,随着3月新增确诊病例数进一步减少、4月之后经济活动恢复常态,预计居民消费有望环比大幅反弹,瑞银“把脉消费”问卷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计划在本次疫情过后增加消费支出。随着此前被抑制需求释放、经济活动恢复常态,预计二季度总体消费支出将环比大幅反弹。

但汪涛也同时指出,由于当前政府仍鼓励居民避免聚集性活动和不必要的出行。因此,消费活动恢复常态的过程可能要比工业生产更慢,未来消费的反弹可能无法完全抵消一季度消费需求的下降。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表示,随着疫情的缓解,必将促进消费恢复性增长。疫情期间被抑制的部分消费需求释放无需太多政策着力,如部分家电类、旅游等。而部分一直以来制约消费需求的政策性因素,即便疫情结束,也难以有大的变化,如一线城市的汽车限购政策等。所以,恢复消费的关键还应从稳定居民收入着手,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有效消费需求。

中国是否会采取强刺激政策?

面对一季度经济的低迷,中国是否会采取“强刺激”手段促进后续经济增长,实现既定经济目标?

陆挺表示,根据疫情的延续时间和对经济的破坏程度,政府可合理推出一定规模的宽松和刺激政策来稳定总需求,提升信心。但需要清醒的意识到疫情对中国的冲击主要在供给方面,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复工复产过慢,而非需求不足。用刺激需求来解决复产不够供给不足的问题,无疑是缘木求鱼,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通胀高企,杠杆上升,投资效率低下,金融风险上升等种种问题。

他表示,当前政策的重心,应放在积极纾困中小民企和加速复工之上,防止大规模的企业破产违约,间接防范失业率上升。具体执行方面,货币政策宜起关键作用,通过央行的定向量化宽松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以此来迅速扶助被疫情打击的企业并且压低市场利率。

谢亚轩及其团队认为,额外的疫情冲击需要额外逆周期调节政策来应对,但只要就业形势可控,货币政策大水漫灌、房地产调控显著调整等全面放松措施出台可能性低。

阴霾之中曙光尤在

当前,中国的需求端(内需和外需)和供给端均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经济是否还有好消息?

谢亚轩及其团队指出,对于中国而言,目前疫情形势全球最好,其他国家刚开始封城或进入紧急状态时,中国已开始加快复产复工。

此外,前两个月经济数据中也有一些亮点:一是工业生产领域,集成电路产量、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8.5%和12%。二者是本期增速最快的两个行业,这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生态保护相关等领域受政策支持,即使有疫情冲击,生产依然能维持正增长。二是服务业领域,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但金融业增长4.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8%,成为各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正增长行业。三是房地产施工面积增速保持正增长,增速为2.9%,施工面积的正增长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乘数效应仍在,即使目前房地产销售较为疲弱。四是实物商品网购同比增长3.0%。

此外,在经济数据回落的情况下,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为5.7%,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5.6%,就业形势相对可控。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尽管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复工压力和产业链阻滞的冲击,但也创造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机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的催化剂。疫情是一次洗牌,无法快速转型的企业和生产模式将淹没于时代浪潮中,疫情也是一场变革,当企业乃至个人开始接受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时,中国新兴产业有望打开发展空间。

程实还表示,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短板,也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凝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供给侧“挤水分”、硬核科技加速崛起等重要的社会共识。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的政策空间充足,相比全球其他经济体,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疫情控制得力后,有政策支持和总需求扩张的空间。

中国经济如何恢复元气?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亦认为,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

他建议,应兼顾应对疫情和长期改革,供求两侧发力,推出几项具有破冰效应、释放重大信号、能够提振各方信心的关键举措。一是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实施大规模的基建,尤其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行业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二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并优化方式,从减增值税改为减企业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率,提高企业获得感。

陆挺表示,当前风险犹在,尤其不可忽视复工复产效率和外部倒灌的风险。政策应格外重视复工复产加大纾困力度,这样更能在短期拉动需求。

张岸元表示,大疫之后,国家和人民首先需要休养生息。对于遭受重创的经济,宜调养,不宜下猛药。应考虑以两会为疫后恢复重建重要时间点,统一出台政策,进一步强调小康社会的民生保障、社会建设、精准扶贫含义,根据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调整全年增速目标至5%左右。同时要高度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据此灵活政策。

连平表示,中国经济具有的内生韧性和逆周期宏观政策将有机结合并发挥作用,支持和保障2020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