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物人物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给投资者的建议

2020-06-11来源:网易研究局原创作者:瑞·达利欧栏目:人物

本文整理自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6月8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DF TALK's Week首期节目中的发言。以下是正文:

对投资者的建议

我认为有两点主要的内容。

第一,投资人大部分会关注持有的债券、股票和私募股权等等资产的价值,但对于货币的价值和货币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关注。

我们知道,如果持有债券,它的回报率是以利率为基础衡量的。而现在利率已经趋于0,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在今天这个时代,由于央行已经造成流动性泛滥,意味着你有100块钱,利率是0—1%,你不想但仍会承担货币风险,意味着你100年后才能拿回你的100美元。这些信贷变成了永久债券,甚至可能不会归还本金。

换句话说,现在这些央行都在给一个0利率的政策,因为他们有这个权力决定你不需要实质上偿还,所以很多坏账在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上挂着。不用偿还本金,这是债务免除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想一下储备货币的起伏兴衰,思考什么才是保值的?

第二,我们知道经济分为两块:实体经济和金融(虚拟)经济。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但是也有各自的供需特征。

比如人们持有债务作为资产,债务是获得货币的权利。有很多资产都是以债务来体现的,而央行能够且将会印刷货币来弥补负债。所以,我们需要在更广义的范围里思考哪些是财富保值的载体。

同时,我们现在未知的远比已知的多得多。但是我认为,成功永远更取决于一个人应对未知的能力而不是已知的信息。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分散化投资非常重要,要根据不同的地点、货币和资产类别进行分散化投资。不要坚持传统的投资,分散化投资才是至关重要的。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给投资者的建议

除革命、战争外的解决不平等的办法

是否有除革命、战争外的解决不平等的办法?当然有。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打仗或者革命都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如果能够超越自我,意识到为了更大的利益,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意识到我们需要一个能做大蛋糕的新的国内或者国际体制,一个运转顺利的机制,一个基于相互理解和慷慨精神进行分配的机制;意识到我们有足够的财富、创造力和发明能力去改造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意识到历史上,国内的斗争,不管是变革、战争,都非常惨痛,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超越自己,找到共同的道路,并达成和平共识。理论上我们可以实现,挑战的实际是人性,实际是各党派能否超越自己的局限,还是像历史上一样,去争夺权力和财富。

人们有时只想着赚钱

近乎痴狂、着迷

而不思考金钱的意义

我仅代表个人观点,而不是让我的观点成为大家的信条。所以我仅从自己的角度讲一讲。

金钱没有任何内在价值,人们有时只想着赚钱,近乎痴狂、着迷,而不思考金钱的意义。

我个人的出身非常普通,父亲是爵士音乐家,母亲是家庭主妇。我在父母的慈爱中长大,在一所公立学校读的书。这就是我成长所需要的一切,我也相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有了这些条件,然后进入一个机会公平的世界。

也就是说,能否获得平等的教育,能否拥有教育我良好价值观的父母,使我们能投身社会并获得机会,之后开启各自的人生探险,继续学习,以自己的方式繁荣成长。

我来自于一个普通的中低产家庭,不穷,但是收入中低等。然后我赚到了钱,我不希望我的小孩有过多的钱。我觉得钱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机会公平的环境,这样对社会是好的。

我也会觉得很欣慰,对于那些遭遇不公的人,我感同身受。我该拿我的钱做什么?可以享乐,但我相信我有一个责任,而且这也是我的乐见其成的事情,就是做慈善事业,让钱最好地服务整个生态体系。这是我个人对于金钱的想法。

我的儿子“教”我做慈善

我来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1984年来到中国时把孩子也带来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儿子11岁,我们把他放在了一个北京当地的学校里上学。他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福利院的孤儿,也了解到大约500美元就能拯救一条生命。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不去尝试拯救生命呢?

当时中国还是经济条件落后的国家,他需要这样的支持,当时我钱不多,但是也有一些积蓄。和邻居一起,我们开始募集善款。之后,我儿子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所以,其实是他教我做慈善的,因为他和我讲,我有这样一个善款的用途。

当时,中国慈善还没有发展起来,他在未来的十五年里发展了“中国关爱基金会”,主要是照顾有特殊需求的孤儿。我也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认识了很多很棒的人,比如王振耀等等,也接触了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整个基金会募集善款和运营的期间,他募集了大概1500万美元的善款。后来我们意识到,在逐渐有钱、有资源了以后,我们能够带到中国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关于慈善的知识。于是,我找到王振耀和其他的中国慈善家,还找到了比尔·盖茨,一起成立了一个学院来教授慈善,成为慈善领域的专家。

出于一种集体意识,我相信一个好的社会成员应该要与大家分享,所以当时我们也参与了很多其他的项目,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比如汪建熙。这就是我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快乐。

生命旅程中有三个阶段

什么是英雄?约瑟夫·坎贝尔写过一本书叫作《千面英雄》,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答案,历史也佐证了这个答案。人的生命有周期,我们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天性不同。人之天性不同,我们生而不同。我们行为不同,志向不同。在我们之中,总会有某一类人走入所谓的“英雄的旅程”生命轨迹中,成为拓荒者。他们走向远方,体验生活。

我认为生命旅程中有三个阶段。最基本的第一阶段中,需要依赖别人,需要学习。之后,步入更大的世界,经历各种事情,包括失败与成功。这些失败会考验人,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但也有人跌倒后爬起来,吸取经验教训,再继续向前。

接下来他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使命,他们会发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与人合作。于是他们开始与同伴一起分担这个共同的使命,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这个使命本身和周围的伙伴变成越来越重要,甚至比他们自己更加重要。他们经历了这种发展过程,把其他人和他们共同的任务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的时刻,也就是他们成为英雄的时刻。

在生命旅程稍微晚些的时候,他们会迎来人生的第三阶段,并完成过渡。第一阶段是你要依赖别人;第二个阶段里别人依赖你,你需要工作;第三阶段里,你需要进行过渡,帮助别人在没你的情况下仍取得成功。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

我现在就处在第三个阶段,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我观察它,研究人的特性和心理学,以及不同的人是怎样的,他们的倾向是什么。世界上也许只有有限的性格类型,比如25或50种。

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数量也是有限的,可能是100个或者200个角色。而历史上唯一的变化就是我们改变了着装,改变了所使用的技术。但如果纵观整个历史呢?那基本上就是这些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不断互动,一次次经历相同类型的事情。

所谓的英雄就是我刚刚描述的这一类人物。这是否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英雄?大多数人不必成为英雄,大多数人都不是英雄,但这不重要。不论是什么角色,他们都同等重要,他们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就是人生的旅程的模样。

桥水基金